行业动态 第凯时AG,五届清华社区规划与社会治理高端论坛圆满举办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4-12-16 20:30:25

  “第五届清华社区规划与社会治理高端论坛”于2024年12月7-8日在北京成功举办,主题聚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韧性社区建设”。

  12月8日“第五届清华社区规划与社会治理高端论坛”在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圆满举办。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专业委员会主办,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工作专班支持,以“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韧性社区建设”为主题,旨在为各地参与社区规划、服务、治理等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组织和企业代表等搭建跨界对话平台,围绕社区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维度韧性可持续发展议题,从政策机制、理论方法、实施路径等多方面展开深度研讨。现场参会人数100余人,线万人次观看论坛直播。

  12月7日下午,在北京清河街道安宁里社区举办了“构建气候韧性社区”为主题的论坛前导工作坊。此次工作坊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专业委员会主办,海淀区人民政府清河街道办事处、北规院弘都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北京市责任规划师工作专班、能源基金会(美国)北京办事处提供支持。活动旨在汇聚来自多个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共同探讨提升社区气候韧性的行动路径。工作坊吸引了40余位参与者,包括规划、建筑、景观、社会学、社会工作、气象学等领域的专家、高校师生、社区居民、社区工作者、物业代表以及责任规划师等。参与者通过破冰活动、前期成果交流、社区踏勘、世界咖啡馆等互动环节,围绕社区应对气候变化主题展开深入讨论。重点聚焦“脆弱人群”“风险点位”“应对措施”“保障机制”“减碳措施”和“创新举措”等六大议题,与老旧小区特点相结合,提出了具体的行动对策,形成了关于建设气候韧性社区的初步成果,包括社区自评估指标体系和行动指南等。这些成果将为提升社区和个人的气候应对能力提供支持工具,助力气候韧性社区建设。

  12月8日,上午场由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刘佳燕主持。她提出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资源紧张、社会经济快速转型的背景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韧性社区已成为全球共识与迫切需求。因此本次论坛围绕“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韧性社区建设”这一主题,汇聚来自政府、学界、社会组织以及相关机构的专家学者、研究者和从业者,共同开展跨界对话。

  张悦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多年来秉持“住有所居”的初心,一直投身于我国住房和社区建设工作。目前全球面临气候变化的新情况,如何去适应气候变化、清洁能源转型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

  洪伟副教授代表院长王天夫教授致辞,提出论坛成功搭建了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平台,促进了社会学和城乡规划之间的深度合作,同时推动了社区规划与治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城市发展和社区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袁昕院长致辞表示,社区治理是国家提高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论坛将不同的学科视角带到一起,将空间规划和基层治理、理论和实践联系到一起,希望通过对韧性社区的讨论挖掘更深的理解。

  学会副监事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

  尹稚教授以“全面理解韧性社区”为题做主旨报告。他提出韧性社区不仅是要在气候相关的自然灾害下保持韧性和可恢复性,凯时APP官网首页,它所面临的挑战是多方位的。目前社区基础设施标准不足、应变能力差、协同调动不畅等问题正在显现凯时AG,,应对韧性问题需要强大的资源调动能力。他强调了“人”“分布式”以及“教育和培训”在社区发展中的重要性,呼吁更多的学科来共同关注这些问题,把多学科的关注、跨学科的研究、跨行业的组织以及政府力量拧成一股绳,让市场力量形成更好的聚焦,通过现代化的公民教育和培训,建立起更好的应对公共事务和各种极端事件的能力。

  罗家德教授以“智能化社造增加社区韧性”为题做主旨报告。他分享了奎星楼社区智能化社区服务平台的实践试验,提出要通过动员社会资本以及开展培训,产生资源,增强社区韧性,以此提高抗打击能力。以老人与残疾人服务为例,讲述了如何建立社区动员体系,激励志愿者参与,发动社会组织加入。建立智能化指标体系和自然语言与大语言模型来确保社会组织有效运作和管理,推动社会组织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案例展示了如何将智慧、智能的工具手段与社区治理、社区服务结合。

  黄晓春教授以“城市更新与治理创新”为主题做主旨报告。从“社区自治”“共同体建设”和“规则之治”三个方面讨论了当代中国城市治理中的深层瓶颈,以及如何以城市更新推动治理创新。他表示城市更新不是纯粹的工程项目,需要从整体上重塑其实施机制,以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新型城市更新将是改革转型的重要思路。城市更新与数字化转型结合将是中国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冒勤主任以“上海长宁北新泾绿色低碳韧性社区实践”为题做主旨报告。首先介绍了北新泾街道办事处的基本情况,提出其抵御气候风险能力较弱。从治理方式、行为减碳、社区韧性等多方面进行调研,通过整合分析总结出有效工作内容建议。然后设立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完成顶层设计,划分责任分工。他分享了慢行道路、共享充电桩、公共避暑点、可再生能源设施和生境花园等具体工作内容的开展情况,并强调工作中要注重系统性统筹逻辑,多层次、系统性地去解决问题。

  刘佳燕副教授分享了题为“工作坊报告:气候韧性社区建设路径的在地探索”的主旨报告。她提出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气象灾害影响的背景下,社区是应对气象灾害的关键阵地,推动气候韧性社区建设至关重要。随后介绍了团队在北京清河街道安宁里社区开展的气候韧性社区建设系列工作坊的初步成果。工作坊依托气候友好社区更新治理研究相关课题,旨在推动基层气候科普、试点实践和行动孵化。通过组织社区居民、社会工作人员、物业人员、责任规划师、跨界专家和高校师生等多方主体,采取实地踏查、问卷调查和参与式工作坊等多种形式,收集典型气象灾害事件影响、特征、社区风险点位、居民认知和参与意愿等数据,共同探讨社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需求、挑战与策略,并形成风险和资源点位清单、社区评估指标、行动倡议和保障机制建议。她表示社区韧性是一个覆盖多面、全程和内外等复合维度的议题;社区作为韧性构建的主体,需要全面提升每个人、家庭和社区应对气象灾害的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气象知识和韧性行动的传播和科普工作迫在眉睫;社区层面亟需气候韧性行动工具的支持,以实现“价值-评估-行动-监测”的全流程贯通。

  唐燕教授以“社区更新的经济可行性:社会资本参与老旧小区改造”为题做主题报告。提出城市更新的动力在于空间增值及收益合理分配,构建了城市更新的4S分析框架,即“主体-资金-空间-运维”;针对城市更新资金从哪里来的问题,着重分析了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更新的“成本-收益”平衡模型,并通过劲松北社区等七个北京老旧小区改造案例,分综合整治类、拆除重建类探讨了以民企、国企为代表的社会资本参与北京老旧小区改造的动力机制和可行性;最后提出规划、设计和有效的策划是城市更新空间增值和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建立以空间为核心,统筹主体、资金、运维多维度的城市更新制度框架。

  张永波主任以“双碳目标下的城市绿色发展与社区绿色更新”为题做主题报告,分享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参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重大绿色技术创新与社区绿色更新研究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研究基于建成时间、低碳技术、居住人群结构、居住方式等要素,选取位于上海、深圳、衢州、重庆等地的六个社区为案例,从社区用能、居民出行、衣食生活、社区固碳四个方面测算街区层面的碳排放;然后从生活需求和低碳技术两个维度,构建生活弱干预、技术弱干预、强干预三种低碳发展情景,并进行社区低碳发展的情景预测推演;最后基于“完整社区建设”视角,提出社区更新中的绿色低碳技术建议、低碳生活方式倡导、绿色低碳政策建议。

  洪伟副教授以“田野撷珍:清洁能源转型背后的STS思考”为题做主题报告。通过与传统社会学比较,指出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认为科技本身蕴含着社会秩序,更强调社会对技术的建构和形塑,其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人,还包括周围的技术物品;然后结合山东礼村、河南DM市、陕北窑洞三个案例,针对清洁能源在农村推广过程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比如真正使用清洁取暖技术的村民比例远低于清洁取暖覆盖率、生物质取暖炉技术系统运转不畅、许多村民家里有清洁炉灶但还要烧土灶等等,分享了关于技术驯化理论、技术系统理论、新社会实践论等的思考。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详细规划与实施分院总规划师、城市更新规划设计所所长

  刘巍所长以“提升韧性生命力,唤醒老城自愈力量的路径与思考”为题做主题报告。通过分享北京白塔寺片区统筹与综合提升规划实践中对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公共空间活化、多元主体参与协同等系列工作的探索凯时AG,,提出城市是有机的生命体,其发展有自身的基因和脉络。城市历史地段作为积淀最为深厚的地区,往往也是应对城市发展变化较为迟缓、韧性不足的脆弱地区,因此暴露出更为突出的城市问题。无论规划干预还是必要的工程技术手段,都应把握地区的生命基因凯时AG,,顺应发展脉络,通过提升地区的韧性生命力唤醒自愈力量,包括设施韧性、空间韧性、社会韧性、机制韧性等。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与公共管理学院双聘教授罗家德和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徐刚对上半场的四个主题报告进行了点评。

  李荣欣主任工程师以“双老化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索”为题做主题报告。她表示在人口快速老龄化和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我国人口和环境“双老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双老化”社区治理已成为破解这一问题的核心。通过门头沟区大峪街道两个社区试点工作的开展,发现公共空间环境品质差、公共服务设施供给质量低、养老服务不健全等典型问题,从空间、制度、实施路径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更新治理策略并推动实施落地。她提出双老社区治理是一个系统性工作,也是非常细致的工作,有待从试点探索走向更多工作拓展。

  付征垚所长以“极端暴雨情景下社区韧性的评估研究与实践”为题做主题报告。全球气候变化及各类极端灾害的频发,引发大家对城市安全性和居民生活保障的新思考。他介绍了团队完成的“暴雨、暴雪下社区韧性评估测试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课题研究,通过数字赋能提升社区精细化管理水平,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韧性社区建设技术方法和平台系统;研发暴雨内涝灾害快速仿真模拟技术,缩短灾害发生时的响应时间;研究社区韧性水平的静态评估、动态测试技术,把社区的薄弱点和未来可提升空间进行数值化和空间分布指向。他提到城市建设更新逐步向更高水平、更高韧性、更加清晰化的过程推进,让复杂问题在社区层面简单化,要以前瞻性视角推进城市发展,以科学方法解决居民诉求。

  王昀主编以“减缓与适应:社区增强韧性的实践”为题做主题报告。气候变化频繁、全球经济下行背景下,各方需要逐步主动进入“去增长”语境来适应变化,增强社区韧性,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进减缓和适应的工作。她提到,不同社区都面对着相似的问题和障碍,在气候变化的视角下,可以针对空间进行参与式设计、数据开放共享以及参与者共同行动,同时参照国际较为成熟的韧性相关标准。需要从问题出发,让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从一开始就在一起工作,联合解决问题,社区就是最合适的对象。最后分享了上海梅陇三村等社区的典型实践案例。

  “卓明信援”支援团队创始人、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应急救援与服务保障分会常务副理事长

  郝南以“预先行动——城乡社区面临极端灾害的非常响应”为题做主题报告。他介绍了团队的创立和发展,以及如何把中国实践经验与国际救灾经验相融合的心得。他提到气象灾害目前已是常态化,其中洪涝灾害越来越严重,需要制定一套预先行动应对策略,凯时APP官网首页,联合各个学科的力量,打破领域之间的界限,提出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他从一个行动者的视角讲述救灾响应,进而表达规划治理、信息联动等平台建立的重要性。

  刘璟以“城市社区韧性治理探索——基于上海社会组织的实践”为题做主题报告。她提出大众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以及高质量充分就业与个体工商户帮扶在社区落实的重要性。伴随城市建设由增量变为存量,社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凯时APP官网首页,她分享了东明路街道如何通过社区治理找到社区韧性的可持续发展路径,通过挖潜社区里的劳动力、空间以及服务资源来促进社区经济的激活和发展,以提升城市社区韧性。通过社区治理、街区共生、社区创业和社区经济,来创建社区共建共益的社区经济和治理共同体。

  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王英和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洪伟对下半场的五个主题报告进行了点评。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行业动态 “中国特色城市更新:转型发展与理论探索”学术会议在清华大学成功举办

  行业动态 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人才与青年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24“金师育英”杭州研讨会成功举办